『伤寒论』得成无已创注,续者五十余家,故得昌明宇内;『金匮要略』人罕言之,虽有赵良、徐彬等注释,但其文义古奥,系千载残编错简,颇多疑义,阙文亦复不少,承□袭谬,随文蔓衍,宜后人视为迂远,束诸高阁。所以然者,有痰饮以为之援也。
寸口脉微而涩,微者卫气衰,涩者荣气不足,卫气衰,面色黄,荣气不足,面色青。阳明中风,脉弦浮大而短气,腹都满,□下及心痛,久按之,气不通,鼻干,不得汗,嗜卧,一身及面目悉黄,小便难,有潮热,时时哕,耳前后肿,刺之小差,外不解,病过十日,脉续「弦」〔浮〕者,与小柴胡汤。
其脉濡者,卫气衰也,卫衰则表不固,故不止于恶寒,而且汗出如流珠也。失和则肾气独沉,自不能禁,故前遗溺而后失便也。
注家皆释胃寒下利,不但文义不属,且与芩、连之<目录>卷二\伤寒论注正误存疑全篇少阴病,饮食入口即吐,心中「嗢嗢」〔温温〕欲吐,复不能吐,始得之,手足寒,脉弦迟者,此胸中实,不可下也,当吐之,若膈上有寒饮,干呕者,不可吐也,当温「温温」当是「嗢嗢」,嗢嗢者,乃吐饮之状也,当改之。如此者,当以寒热别其厥。